宜春园林绿化市林业龙珠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3-04-29 00:07:34    浏览:

[返回]

  为全面深入贯彻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设高质量森林宜春,推动宜春林业现代化走在全省前列,特编制《宜春市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本规划依据《宜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十四五”江西省林草工作发展相关要求制定,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展望至2035年。

  在全市林业系统和相关部门共同努力下,“十三五”林业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值达到预期,主要任务全面完成(具体见表1.1)。活立木蓄积7240.7万立方米,森林面积1558.70万亩,森林单位蓄积93.79立方米/公顷。宜春市被评为“全国木本油料(油茶)特域示范市”,先后荣获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集体、2016-2018年度全省森林防火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宜春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被评为全国“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先进集体”。

  国土绿化扎实推进。完成了人工造林80.13万亩;补植补造50.87万亩,连续五年超额完成各项年度造林绿化任务。大力推进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完成长防林27.29万亩。全市义务植树7451.07万株,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爱绿护绿蔚然成风。

  森林质量稳步提升。完成了退化林修复(低产低效林改造)49.21万亩,森林抚育298.76万亩,封山育林67.17万亩。开展了国家储备林建设,靖安县、奉新县、宜丰县、铜鼓县、万载县和袁州区六个县区列入国家木材战略储备林项目范围,全市共实施国家木材战略储备林项目5.29万亩。稳步推进靖安县、高安市省级和奉新县市级森林经营示范林基地建设,着力打造宜丰县、靖安县两个近自然森林经营示范样板,取得了显著成效。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全省第一。

  生态文化氛围日益浓厚。大力开展“全国生态文化村”申报推荐,全市现有“全国生态文化村”6个,数量位居全省设区市第二。积极开展“树王”评选,铜鼓县棋坪村的红豆杉荣获“江西红豆杉树王”称号,另有9棵古树入选江西省“十大古树”。此外,每年都会利用植树节、爱鸟周、湿地日等开展主题宣传活动,普及生态知识,弘扬生态文化。

  森林城市创建全覆盖。宜春市2015年成功创新中国成立家森林城市,2019年顺利通过国家森林城市动态监测,至2017年底9个县市全部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十三五”时期,全市森林城市绿化4.2万亩,创建森林乡镇81个,绿化面积2.20万亩,创建森林村庄804个,绿化面积4.74万亩。

  重点区域“森林四化”亮点纷呈。夯实绿色底色,出台了《宜春市重点区域森林绿化美化彩化珍贵化建设实施意见》,启动了昌铜高速赣西生态风光带、昌吉赣高铁宜春段、明月山风景名胜区、三爪仑风景名胜区等重点区域项目建设。通过地新造、疏林地补造、针叶林加造等方式,共完成“四化”建设面积13.02万亩。通过实施“森林四化”工程,构建了一条条“路在林中展,车在景中行,人在画中游”的国际一流生态景观长廊。

  林长制工作全面推行。自2018年9月全省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以来,全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扣“林”这个主题,紧盯“长”这个关键,紧抓“制”这个落脚点,聚焦“只能增绿,不能减绿”的目标要求,积极推进林长制工作落实落细。全市已建成市、县、乡、村四级林长制组织体系,设立四级林长7201人,其中市级总林长、副总林长各1名,市级林长4名;县级总林长、副总林长各11名,县级林长139名;乡级林长1838名,村级林长5196名。各地统筹整合林业基层管理力量,建立森林资源源头监管员队伍和护林员队伍,初步构建了以行政村林长、监管员、护林员为主体的“一长两员”森林资源源头管理架构,共整合森林资源基层监管员408名、护林员2027名。积极推进林长制信息平台建设,市县两级巡护信息管理系统均已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

  封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大力推进天然林保护,全市268.3万亩天然林签订了停伐管护协议;不断扩大生态公益林面积,全市纳入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偿的生态公益林面积达497万亩,占全市林地面积的30%。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有序进行。为解决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问题,全市制定了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方案,及时开展了市级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编制,并通过了省专家组评审。整合优化后,全市共有各类自然保护地55处,总面积276万亩,占国土面积9.22%。其中自然保护区14处,总面积67.1万亩;森林公园24处,总面积92.6万亩;湿地公园11处,总面积10.5万亩;地质公园2处,总面积38万亩;风景名胜区4处,总面积67.8万亩。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国家级森林公园4处,国家级湿地公园2处,国家级地质公园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各1处。形成以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为主体,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边界、权属清晰,保护目标、保护对象明确,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重要的自然风景、自然遗迹得到有效保护的自然保护体系。

  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持续加强。全市通过强化源头监管,建立了“一日一巡查、一周一调度”制度,共出动巡查执法人员20万余人次,累计巡护16万公里,检查野生动物人工驯养繁育场所2万个(次);严禁非法流通,进一步加大对运输、携带、寄递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监督检查力度,坚决阻止未经许可的野生动物及其制品进入流通环节;规范市场管理,联合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对线下经营场所和网络交易平台开展不定期联合检查,累计检查线万个(次);抓好后续处置,处置人工繁育野生动物5.2万只,蛇类31万斤。

  森林防火能力建设成效显著。加强了市县防火指挥系统建设,完成了赣西北、赣鄱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项目建设。推动了县(市、区)专业森林消防队和乡镇半专业森林消防队伍的标准化建设,科学构建以专业队伍为主、半专业队伍为辅、村级应急队伍为先的三级扑救网络。全面实施森林防火责任制,加大宣传力度,不断加大森林防火巡护,严格野外火源管理,开展了护林联防、政府购买服务试点和集中焚烧纸钱试点工作;强化灾前防控和灾后扑救能力,加大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共建设生物防火林带1.02万亩,有力保障了全市的森林资源安全。“十三五”期间,全市未发生重大以上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2016年荣获全省森林防火责任目标考评一等奖,多次获得全省森林防火“平安市”称号。所辖县(市、区)经常荣获省“春季森林防火平安县”称号。

  涉林违法犯罪保持高压打击态势。“十三五”期间紧紧围绕“平安林区建设”这条主线,坚持常态化打击涉林违法犯罪,通过开展“整治四乱”、“清网行动”、“清河行动”、“绿盾2017”、“百日行动”、“严打生态犯罪、护航美丽江西”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了“乱砍滥伐”、“乱采滥挖”、“乱捕滥猎”野生动植物资源以及非法占用林地等涉林违法犯罪行为。常态化开展森林督查,2018年、2019年发现问题已完成整改清零,2020年发现问题整改正扎实有序推进。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效果良好。“十三五”期间,将松材线虫病为主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列为林业重点工作,纳入目标考核,落实防治责任。投入专项资金,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实行分区监测、分类指导、重点突破等方式组织开展春秋两季松材线虫病疫木清理专项行动,对松科植物及其产品的加工、流通领域加强监管,同时更新低产低效马尾松林,减少松褐天牛寄主面积,有效遏制了松材线虫病扩散蔓延的势头,松材线虫病发生面积、病死树、乡镇疫点数量得到有效控制,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四率全面达标。“十三五”期间建设完成13个市、县级测报站,13个检疫检验实验室,13个市、县级药剂药械库。先后荣获全省松材线虫病目标责任考核二等奖、全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目标考核三等奖。

  油茶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市油茶林面积达287.7万亩,其中高产油茶林基地面积119.8万亩,位居全省前列。全市现有国家油茶重点企业2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10家,建有4个省级油茶产业科技示范园和2个全国油茶科技示范基地。“宜春油茶”已获得地理标志,“宜春茶油”品牌申报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毛竹产业稳步推进。全市毛竹林面积达390.4万亩,“中国竹业龙头企业”达13家,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2家,产值亿元以上的竹加工企业10家。全国三个“中国竹产业集群”我市宜丰县、奉新县列入其中,两县还被评为“中国竹子之乡”。

  林下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积极落实《宜春市实施百万亩中药材三年行动计划》,樟树市以推进“中国药都”振兴工程为契机,大力推进以“三子一壳”为主的道地中药材种植;铜鼓县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大力推进林下黄精等药材种植。全市森林药材总面积达25.77万亩。江西省益森实业有限公司、鑫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两家被评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森林旅游产业加速发展。全市连续两年举办了江西森林旅游节分会场活动,提升了全市森林旅游产业影响力。积极打造森林康养平台,有3家单位获评国家级森林体验(养生)基地,12家单位获评省级森林体验(养生)基地,32家单位获评市级森林体验(养生)基地。

  林业生态扶贫成效显著。全市油茶扶贫产业规模3.58万亩,覆盖贫困村50个,带动贫困户8419户,涉及贫困人口27068人,贫困户年均增收2400元。发展毛竹扶贫产业规模8万亩,覆盖贫困村49个,带动贫困户3550户,涉及贫困人口数15917人,贫困户年均增收1572元。发展森林药材产业带动贫困人口数11471人,人年均增收1307元;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带动贫困人口数10321人,人年均增收1328元;发展森林旅游产业带动贫困人口数20301人,人年均增收1155元。铜鼓县、靖安县列入生态护林员中央财政补贴实施县,共选聘460名贫困户为生态护林员,中央财政每人每年补助1万元,让贫困户实现在家门口就业、稳定就业。

  龙珠体育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出台了《关于完善集体林权制度的实施方案》,探索推进林地流转改革试点和林地经营权流转证制度,建成覆盖重点林区的市、县、乡、村四级林权流转管理服务体系。推进铜鼓县重点生态区非国有商品林赎买改革试点工作,截至2020年底,共完成重点生态区森林赎买6.69万亩,投入森林赎买资金2200多万元,有效缓解了生态保护与利用的矛盾,开辟了绿色惠民的新路径。主动加强与银行的协调对接,积极开展“林农快贷”、“惠农信贷通”、林权抵押贷款等金融服务,努力打通两山转换通道。

  林业综合执法改革大胆探索。2017年出台了《关于实施以森林公安机关为主的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意见》,建立了以森林公安队伍为执法主要力量的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机制。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实施以来,全市共查处林业行政案件3441起,有效维护了林业生产经营秩序。

  林业用地审核管理和服务持续优化。林地审核管理依据“一张图”为基础,对建设项目使用林地的条件严格把关,严禁擅自降低林地保护等级。加强服务管理工作,按照“放管服”要求,提前介入,主动服务,积极支持重点、重大项目建设,实行“容缺审批 承诺制”办理模式,加快审核进度,提高审核效率。项目审核后,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加强跟踪管理和服务,防止少批多占、异地占用等行为。“十三五”期间,积极协调锦源新区、宜万同城、全市旅游公路、教体新区等重大项目涉林相关问题,严格审核林地报批材料,有效规范项目建设单位使用林地。

  基层站所能力不断提升。到2020年,全市归属于林业局管理乡镇基层林业工作站69个,相应配备必要的森林资源调查、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科技推广与宣教、野外工作装备等仪器设备,管理服务能力大幅度提升,充分发挥政策宣传、资源管理、林政执法、生产组织、科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等六大职能,“十三五”期间,能力提升站69个,通过国家级检查验收标准化站16个。完成10个木材检查站能力提升建设。全市森林公安机关重点夯实基层基础工作,35个林业派出所进行了全面整治和提升,重点整治的有万载县的九龙所、官元山所,铜鼓县的帯溪所,宜丰县的城郊所等;以上派出所均对老旧警车进行了更新,环境进行了绿化美化,民警按照5人全部配备到位,采购了单警装备、更新了办公电脑、采购无人机等信息化装备,对于林区的巡逻、火灾的防范、违规侵占林地管理更加高效,违法违规案件信息采集不仅仅依托群众的举报。

  林业科技推广扎实推进龙珠体育。建立了3个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库,分别是铜鼓县花山生态公益林场南方红豆杉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库、江西星火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油茶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库和明月山生态公益林闽楠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库。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县乡村,将油茶、毛竹、花卉、林下经济等多项林业科技实用技术直接送到林农、林业企业手中。在科技服务基层行中,还与林农企业、造林大户、育苗大户等进行座谈,发放各种林业技术资料16130份。为普及林业实用技术,开展有针对性符合企业和林农需求的培训。印制了《油茶丰产栽培技术》、《毛竹丰产培育技术》等技术手册,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 58 期,累计培训林农和科技人员4000余人。“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培训林业技术员、企业人员、大户及林农5842人次,为助力生态扶贫提供技术支撑。

  林业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积极搭建林业网络信息化平台。以省林业局OA系统为载体,积极参与全市林业主管单位上下信息贯通的网络平台建设;积极运用市级政务信息平台,与市直各部门以及各县市区林业局的互联互通,实现了网络无纸化办公;积极构建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实现了省、市、县三级同步参与网络会议,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充分利用各类载体的媒介作用,坚持把宜春林业信息网作为信息化的重要平台进行建设,及时发布市级及各县市区的林业政务动态,“十三五”期间共发布各类林业信息3115条;做优、做精“宜春林业”微信公众号平台,安排专人负责管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发布全市林业领域百姓关切的信息。全面规范政务信息公开平台。对宜春林业信息网政务信息公开栏进行了优化,对栏目进行了调整,进一步明晰信息公开内容,方便查阅。

  一、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依然突出。经济社会发展用林需求加速增长,林地保护管理压力不断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工作仍存在不完善的地方,破坏森林资源等违法情况时有发生。虽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但违规侵占破坏林地湿地现象仍时有发生。

  二、林业资源管理形势仍然严峻。森林防火体制机制不顺,森林防火工作衔接不畅。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压力较大。自然保护地存在布局不合理、自然保护地体系须进一步完善。

  三、森林资源质量不高,树种结构不合理。落实科学经营森林理念不够深入,林业要素投入不足,森林集约化经营水平较低;森林结构不合理,森林质量不高,乔木林单位蓄积量93.79立方米/公顷,距全国平均水平仍有差距。

  四、各级对林业的重视难落到实处,财政对林业的投入不足。林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要求持续投入时间长。随着国家对生态建设的越来越重视,林业投资需求越来越大,但限于财力,实际需求与实际投入之间的差距很大,甚至国家项目要求的地方配套也很难落到实处。

  五、林业创新能力有待提升。林业数字化改革须进一步深化,林业资源数据获取和分析决策能力尚需提升,林业生态空间管控能力不强,资源保护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有待精准化。

  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紧密结合宜春林业实际,以推进林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全面落实林长制为总抓手,以深化林业改革为动力,深入开展国土绿化行动,稳步推进低产低效林改造,努力推进林业碳汇行动,着力推进林业产业发展,全面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积极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全力做好建设绿水青山、保护绿水青山、利用绿水青山三篇文章,为宜春加快建设绿色发展大市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

  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立足自然保护和生态修复优先,统筹兼顾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促进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把可持续、高质量作为新时代林业发展的主题,牢固树立质量和效益导向,把过于追求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尊重自然规律,充分利用防护林、国家储备林基地、低产低效林改造等林业重点工程,大力发展乡土珍贵树种造林,推进树种结构调整,切实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升林分质量,提升林业灾害防治和生态承载能力。尊重市场规律,大力发展以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促进林业强市建设。

  坚持民生林业绿色化,绿色产业惠民生,创造更多更丰富的绿色生态产品,着力推进森林旅游、森林康养、森林药材林下经济等多种经营发展,实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优良生态产品、优质生态服务的迫切需求,走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绿色发展之路。

  深化林业机制体制改革,破除一些制约林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制度性瓶颈,扩大改革红利、创新制度红利,释放各类主体参与林业建设的潜力和活力。着力推进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加强体制、制度、机制的顶层设计和完善提升,努力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作用和法治保障作用。

  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深入谋划一批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项目,加强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应用,创新项目管理方式,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推动林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全市森林覆盖率保持稳定,生态保护和修复机制更加健全,林业固碳减排贡献显著增强,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向转换通道,助推乡村振兴。

  根据全市地形地貌特点,资源分布格局和区域社会经济及林业发展现状,规划全市形成“三极驱动”的市域总体布局,“三极”指的是以北部山区、西南部丘陵区和东南部岗地平原区为主体,充分发挥辐射作用,打造宜春林业经济带的三大增长极。其中:

  1、北部山区包括铜鼓县、靖安县、奉新县和宜丰县,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区内自然条件优越,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森林资源丰富,集中了全市绝大部分天然林资源,承担着木、竹产业生产任务。北部山区既是商品林建设的重点区域,又是生态敏感而需要重点保护的公益林区。

  发展重点:加强河流源头、水库周围的天然林保护。在不影响森林生态效益发挥的情况下,通过人工造林和低产林改造,积极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工业原料林、毛竹林。定向培育大径级珍贵阔叶林、大力发展以纤维材为原料的人造板业,木竹加工及林产化工业。同时利用森林景观资源优势,发展森林旅游业。

  2、西南部丘陵区包括万载县、袁州区、宜丰县及上高县的一部分。地貌以丘陵、岗地为主。

  发展重点:培育以针阔混交林为主的水土保持林,合理调整林种,树种结构,提高林分质量,积极发展油茶、工业原料林、药用林,做大做强花卉、林木良种培育产业。

  3、东南部岗地平原区包括丰城市、樟树市、高安市、上高县的一部分。地貌主要以岗地、平原为主。区域内人口密度大,人为活动频繁,森林的生态保护功能较弱。

  发展重点:主要是大力营造、完善农田防护林,开展平原绿化,积极发展油茶、森林药材为主的工业原料林。

  深入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林长制”为主抓手,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扎实做好扩大绿色增量、巩固绿色屏障、推进绿色惠民、拓展绿色内涵、增强绿色活力、提升绿色保障等六篇文章,大力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着力构建宜春生态安全保障体系、优质林产品供给体系、生态公共服务体系、生态保护修复体系和林业现代化发展基础保障体系,以改革创新、绿色发展引领新时代宜春林业高质量发展。

  以生态工程带动国土绿化行动,全面推进防护林体系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协同推进部门绿化,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造林。围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精准施策、定向发力,积极推进重点区域森林“四化”和城乡绿化美化,不断优化森林景观,筑牢全市生态优势。推进森林乡村和乡村森林公园建设。

  开展退化林修复、低产低效林改造、森林抚育和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以培育大树、珍贵树、景观树、子孙树为目标,大力培育乡土珍贵、彩色乔木阔叶树种,进一步优化树种结构、林相结构、径级结构,提升森林抗灾能力,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与效益。完善森林经营方案,科学实施多功能森林经营、近自然经营,做好森林经营试点示范和成效评价。

  1、积极推进“林长制”工作。以完善提升“林长制”为抓手,全面落实各级党政领导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目标责任制,推动全市林业生态保护与修复。完善以行政村林长、基层监管员和专职护林员为主体的“一长两员”管理体系,严格按照管理制度建立、管护经费保障、责任区域划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绩效考核落实“五到位”的要求,加强“一长两员”队伍建设,织密、织牢森林资源源头管理网络,推动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再上新水平。

  2、加强天然林和公益林资源保护。实行天然林与生态公益林并轨管理。基本建立全面保护、系统恢复、用途管控、权责明确的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体系。加强天然林与生态公益林管护能力建设,探索建立公益林差别化补偿机制。

  3、古树名木保护。加强古树名木全面保护、科学养护。开展古树名木普查,完善古树名木数据库,提高古树名木管理水平。

  4、湿地保护与恢复。严格保护重要湿地,强化管控责任,禁止非法占用。严格落实征占用湿地“先补后占、占补平衡”制度,持续完善湿地生态治理多元化制度,确保湿地保有量不减少、功能不减退。

  5、自然保护地建设。启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将现有保护地内存在的冲突地块(城镇建成区、基本农田、集体人工商品林、矿业权、村庄、合法水利水电设施等)以及保护地重叠部分调出自然保护地范围,将适宜进行保护的地块调入,优化自然保护地的结构和空间布局,依法依规推进全市自然保护地整合归并优化并开展勘界立标工作。完善自然保护地管理和监督制度,提升自然生态空间承载力,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初步建成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6、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开展森林火灾风险普查,摸清全市森林火灾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区域抗灾能力;以应建尽建的原则,建立健全森林经营管理单位扑火队伍,努力打造以森林防火宣传、防火巡护、野外火源管理和火情早期处置为主要职责的半专业队,提升森林经营管理单位的森林火灾预防和火情早期处置能力;健全工作机制,加大森林防火宣传力度,完善群防群治措施,全面提高森林防火综合能力。

  7、构建林业有害生物防御体系。积极探索多方式,多类型的物理、化学等技术措施防控有害生物,有效保障林业可持续发展。全市通过科学防控、系统治理,全面打赢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总体战。坚持“逐步压缩、重点拔除、全面控制”的疫情防控总方向,以根除一批疫点乡镇、逐步压缩全市疫情为总目标,实施“疫情根除工程”和“重点区域保护工程”,力争通过5年的防控“保卫战”,轻度发生区基本实现无疫情,中度发生区疫情得到压缩,重度发生区疫情扩散蔓延态势得到有效控制。明月山风景名胜区、全市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重点区域予以重点保护,力争实现重点区域的核心景区无疫情,有效保护好全市的松林资源。

  8、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与救护体系建设。积极完善野生动植物保护基础设施及监测站、野生动植物保护小区等建设,通过合理布局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野生动物救护和野生动物宣传教育体系建设,提高野生动植物保护与救护的水平。

  9、提高野生动物繁育与利用。加强野生动物繁育及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全面禁止非法交易和食用野生动物。扎实做好野猪等野生动物危害控制试点。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三产融合发展为路径,坚持林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同向发力,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共享利益链,进一步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充分挖掘林业多种功能和价值,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通道,推进绿色富民。

  1、改造提升传统种植产业。以油茶、竹类、森林药材、苗木花卉等林下经济种植为重点,以示范基地、示范园区建设为抓手。鼓励面向市场需求、立足特色优势调节构,深挖潜力,以品牌绿色高产高效为基本评价标准,推进适度规模、集约化、标准化经营,提高林业设施化、机械化水平。

  2、做强做精林产加工产业。按照政策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加快培育和发展以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林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林产加工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培育发展林业龙头企业,加快林产加工业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依托林业龙头企业,聚集林业优势资源,打造林业产业园区,提高精深加工的科研投入,加大竹制品、人造板(地板)、木制工艺品、木制家具等产品自主创新力度,引导产业集聚,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加工集群。

  3、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充分利用丰富的森林、湿地、人文等景观资源,在有效保护生态基础上,将自然风景与传统中医、休闲康养、生态文化等有机结合,开发特色鲜明的森林康养生态旅游产品。

  探索林业生态文化建设,积极发挥森林资源绿色优势。在有效保护基础上,充分挖掘森林、湿地、野生动物和林业文化资源,利用全市丰富的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人文景观等资源,拓展生态旅游内涵,做大做强以生态旅游为主的生态文化产业。立足绿色生态优势,传承创新,系统筹划,精心打造全市林业特色生态文化,打造普惠共享的生态空间,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生态文化产品的需求。

  探索推进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建立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碳中和林业行动,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碳汇 ”多元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体系。加强林业碳汇宣传,普及林业碳汇知识,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林业碳汇建设。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转化通道,实现碳汇交易。

  1、加强智慧林业平台建设。完善市林业公共基础平台,加强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建设,整合更新集成森林资源数据库,进一步完善林业信息化。

  2、增强科技支持能力。坚持问题导向、资源整合、创新驱动,提升林业科技原创水平。鼓励林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大力推进产学研用深入融合。

  3、加强林业教育和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教育培养制度,切实加强全市林业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教育,努力造就政治坚定、业务精通、团结协作、求真务实的现代林业专业队伍。加强基层一线林业干部人才培养和引进,完善全市基层林业专业技术人员“三定向”和本科培养政策,定向培养热爱林业、扎根基层、适应野外作业、具有较强林业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新时期务林人。

  林业重点工程项目是推进新时代林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林业强市战略的关键,是推进国土绿化提升的主要抓手,是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举措,是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通道的战略途径,是建设好、保护好、利用好绿水青山的重要载体。“十四五”期间,全市紧密结合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林业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实施一批林业重点工程项目。

  通过转变经营理念,创新林业发展,狠抓精细管理等举措,大力推进科学绿化美化,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充分展现宜春绿色“高颜值”。完成营造林任务228.2万亩,其中新增造林面积36.3万亩,封山育林32.1万亩,退化林修复94.1万亩,森林抚育65.7万亩。

  1、科学造林绿化。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注重绿化品种多样化、乡土化,以防护林、重点区域森林“四化”建设等重点工程带动全市造林绿化。

  2、提升森林城市品质。奉新县、铜鼓县争创“国家森林城市”。积极开展森林城市提质扩量行动,全力支持县(市)区积极创新中国成立家森林城市。加强森林城市动态管理,引导建设质量不减、品质提升。

  3、加强乡村绿化美化。推进森林乡村、乡村森林公园等建设,加快城乡绿化联动、整体提升。全市建设森林乡村100个,乡村森林公园55个,因地制宜开展乡村风景林、乡村绿道、庭院绿化、“四旁”绿化、小微湿地等建设,进一步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打造一批新时代的美丽乡村。

  4、加强林草种质资源保护。开展林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研究,加强对珍稀濒危树种、重点湿地植物和特有乡土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建立林木种质资源原地、异地保存库和优良种质资源收集区。加大种质资源保护,不断健全林草种质资源保护体系,进一步完善种质资源数据库,推进种质资源共享服务和动态监测。

  5园林绿化、提高国家储备林木材供应和保障能力。立足国家木材安全战略需求,以国有经营单位为主,结合金融组织,开发性政策金融贷款等造林项目和国有林场场外造林项目等,通过新造、改培和森林抚育等方式,建设国家储备林。

  6、发展森林经营样板基地建设。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继续做强做精产业集群。建设10个森林经营样板基地,优化产品生产技术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大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

  坚持依法治理、预防为主、源头管控、综合施策,严格执行林业资源保护制度,全面加强森林、湿地、草地、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推进林业生态资源管理,科学配置,集约利用。

  1、强化天然林和公益林保护。实行天然林与生态公益林并轨管理。加快建立全面保护、系统恢复、用途管控、权责明确的天然林保护修复质量体系。加强天然林和生态公益林管护能力建设,合理确定天然林保护重点区域,探索建立公益林差别化补偿机制,确保生态公益林面积稳定在497万亩以上。

  2、古树名木保护。加强古树名木全面保护、科学养护。开展古树名木普查、规范登记、挂牌、建档,完善古树名木数据库,提高古树名木管理水平。推进古树名木保护复壮技术攻关,对濒危、长势衰弱,病腐严重的古树名木进行抢救复壮,加强对古树后备资源的保护。

  3、湿地保护修复。严格保护重要湿地,强化管控责任,禁止非法占用。通过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自然公园、重要湿地,稳步提高湿地保护率。严格落实征占用湿地“先补后占、占补平衡”制度,持续完善湿地生态治理多元化制度,确保湿地保有量不减少、功能不减退。

  基础设施及监测站、野生动植物保护小区等建设,合理布局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野生动物救护和野生动物宣传教育体系

  4、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依法依规开展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整合优化和勘界立标,优化自然保护区空间布局和管控分区,合理划定自然公园范围及管控分区,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与矛盾冲突。

  5、森林防火。科学规划和建设生物防火阻隔带,完善防火应急道路网络,提高防火阻隔带密度。建立健全森林经营管理单位半专业扑火队标准化体系,加强扑火技能培训,强化设施、设备保障,提升林业部门森林火情早期处置能力,全市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9‰以下。

  6、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完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控减灾和支撑保障四大体系,做好外来林业有害生物侵入防范,提供应对突发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能力,主要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15‰以下。

  7、野生动植物保护与救护体系建设。完善野生动植物保护基础设施及监测站、野生动植物保护小区等建设,合理布局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野生动物救护和野生动物宣传教育体系。

  8、野生动物繁育与合法利用。完善野生动物繁育及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全面禁止非法交易和食用野生动物,扎实做好野猪等野生动物危害控制试点。对因科研、药用、展示等特殊情况进行非食用性利用野生动物的,按照有关规定,实行严格审批和检疫检验制度。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三产深度融合发展为路径,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主导产业培育、加工、经营同向发力,推进现代林业产业建设龙珠体育。

  1、实施油茶产业工程。大力推动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扎实做好油茶营造林工作,确保“十四五”期间全市完成新造油茶林16万亩,油茶低改20万亩。大力培育油茶种植大户;大力发展基层油茶协会等种植经营专业服务组织,促进油茶种植管理、茶果销售组织化、专业化发展。支持高起点、高标准打造油茶产业示范县建设,扶持油茶龙头企业、做强油茶产业集群。依托良种良法等项目,大力实施油茶高质量示范基地建设、低产油茶林改造示范基地建设,重点打造油茶产业科技示范园、油茶科技示范基地,支持袁州区、丰城市打造油茶产业园区。开展油茶保险试点,解决油茶种植户后顾之忧。加强油茶品牌建设,做大做强宜春油茶区域特色品牌,重点打造“宜春油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宜春茶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品牌。

  2、推进竹全产业链发展。加快实施毛竹低产林改造,做强做大竹产业集群。支持奉新县、宜丰县建设竹产业园区,鼓励重点县举办竹文化节、笋竹节、高峰论坛等活动,提升竹品牌影响力。

  龙珠体育

  3、做精做优苗木花卉产业。大力发展乡土品种,鼓励科研院所等科技人员参与苗木花卉企业开展品种创新工作,引导企业培育乡土树种、珍贵树种、彩化树种的同时,积极引进开发新品种建设一批具有特色的生产基地。

  4、提升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水平。依托优质丰富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和景观资源,发展森林康养产业,加快森林康养与中医药、养老、文体等产业融合,形成森林康养新业态,推进森林旅游发展。支持铜鼓县、靖安县大力发展森林康养、森林旅游产业。

  5、推进森林药材绿色发展。充分利用森林环境,种植本土药材。强化品种选择,种苗供应、种植管理,推行溯源质量控制。重点发展樟树、万载、丰城等地以枳壳、吴茱萸、黄栀子、车前子等为主的传统道地药材。以铜鼓县获得“中国黄精之乡”为引领,创新驱动黄精产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集研发、育苗、种植、加工为一体的黄精全产业链,推广黄精药食文化。建设森林药材科技示范基地,鼓励龙头企业建设森林药材种植基地,推广“龙头企业 专业合作组织 基地 农户”“订单生产”等经营模式。支持樟树市、铜鼓县大力发展森林药材,建立精深加工基地,促进全产业链发展,形成集群效应。

  6、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根据全市林业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支持林业企业技术改造,工艺创新、新材料应用级新产品开发、品牌创建,推动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品质,提升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支持省级以上林业龙头企业发展。

  立足绿色生态优势,传承创新,系统筹划,精心打造全市林业特色生态文化,打造普惠共享的生态空间,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生态文化产品的需求。

  林业生态文化建设。支持完善现有生态文化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探索生态文化基地多元化发展模式,加强生态文化教育,推进林业教育进社区、进校园。

  构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政策制度体系,增强森林碳汇功能,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积极探索林业碳汇交易。贯彻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重大部署,把森林质量提升作为林业碳汇开发的重要内容,编制好林业碳汇经营规划,落实好增加林业碳汇的具体措施,增强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降低因资源破坏、森林灾害造成的碳排放。积极稳妥引进和支持有技术实力和开发能力的碳汇开发单位,与我市进行林业碳汇资源的合作开发。加强宣传,积极引导林农与规范的开发单位合作进行碳汇项目开发,经开发后在全国碳交易市场挂牌交易,帮助林农从森林生态优势中获得实际利益,保障林权所有者权益,实现生态价值变现。

  加快智慧林业建设,大力提升林业智慧化管理水平。推进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集成应用推广,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切实夯实林业高质量发展根基。

  1、提升智慧林业水平。统一标准、统一时点、统一底图,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结合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地面调查等手段,实现“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探索遥感分析、地面调查和定位观测一体化监测评价。建设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平台,提升林业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2、增强科技支持能力。坚持问题导向、资源整合、创新驱动,提升林业科技原创水平。鼓励林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大力推进产学研用深入融合。新建林业科技示范基地5个,面积0.5万亩,培养示范户50户。

  3、加强林业队伍建设。全面加强林业专业队伍建设,特别是基层专业队伍建设。切实加强“一长两员”队伍政策法规和业务培训力度,逐步将基层监管员、专职护林员队伍打造成集森林资源管护员、应急事件处置员、政策法规宣传员、林业技术推广员、森林资源调查员等多员一体的基层林业管理队伍。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升基层服务站所建设。

  新时代推进林业生态建设,必须毫不动摇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是政治责任,各地各部门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切实增强林业生态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要按照“党政同责”的要求,切实履行本行政区域林业生态建设第一责任人责任;各级林业部门要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履行好林业生态保护职责,各级纪委要担负起林业生态保护监督责任,推动形成职责清晰、任务明确、环环相扣的责任链条和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林业工作领导,把林业建设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时协调解决林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切实把重要生态建设指标列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林业)离任审计制度,健全领导干部林业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对领导干部实行严格考核。

  改革创新林业投融资体制,多渠道拓宽林业生产经营活动资金来源,促进林业产业发展。

  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林业发展投入稳定增长保障机制,围绕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完善公共财政政策支持体系,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资金引领作用,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加大对林业生态建设的投入。

  2、完善森林保险制度。按照“政策性业务、市场化运作、商业化经营”的宗旨和“政府得民心、林农(场)得实惠、保险事业得发展”的工作目标,加快建立完善政策性森林保险制度,提高林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加强森林保险政策宣传,增强广大林农规避风险意识,引导林农积极主动参加森林保险。公益林做到应保尽保,商品林、油茶林做到愿保尽保。

  3、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林业。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林业,加大林业贷款、“油茶贷”贴息扶持力度,做到应贴尽贴,降低林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成本;支持林业经营主体以林权、固定资产、公益林(天然林)补偿收益权等办理抵押,积极引导银行、担保、保险机构加大对林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扩大林业投融资渠道。

  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和林业生态建设宣传,提高社会公众绿化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发动和组织各行业、社会各界人士积极投身国土绿化和生态保护事业。鼓励国际组织、民间组织及各类社会投资主体参与林下经济、生物能源、森林休闲等新兴产业。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倡导社会团体和个人通过捐赠等方式认养公益林、古树名木、野生动植物等,引导全社会参与林业保护与建设。

  1、各级党委政府带头落实。各级党委政府要以习生态文明思想的绿色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牢固树立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理念,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要充分认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重要性;要善作善成,狠抓林业“十四五”规划落实;要善始善终,众志成城擘画林业发展蓝图,勠力同心谱写绿色时代华章。

  2、林业部门具体落实。各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职尽责,加大工作力度,按照属地原则,将规划的各项任务、工程和责任落实到各个区域和单位,通过任务目标考核机制将规划任务落地、责任到人、确保实效。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跟踪分析,建立规划实施评估机制,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定期公布重点工程进展情况和规划目标完成情况。对已完成的任务和项目要及时宣传报道。

  3、人民群众自觉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每个人都是生态文明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不是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不能只说不做、置身事外。广大人民群众要自觉落实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成为生态文明的践行者和美丽中国、森林宜春的建设者,自觉形成绿色低碳文明消费新风尚,自觉呵护自然生态,爱护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积极参与义务植树,保护野生动植物,不破坏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不随意进入自然保护区,不购买、不使用珍稀野生动植物制品,拒食珍稀野生动植物。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