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施六大林业重点龙八国际工程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3-06-10 11:31:30    浏览:

[返回]

  龙八国际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改善生态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进入新世纪,中国政府更加重视生态建设,决定投资几千亿元,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这六大工程的实施,不仅对中国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也是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重大贡献。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中国持续二十多年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实施了三北防护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制订了《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防沙治沙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中国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使林业保持了较快发展。目前,全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4666万公顷,居世界首位,约占世界人工林面积的26%,森林面积增加到1.59亿公顷,森林蓄积量增加到112.7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初期的8.6%提高到16.55%,实现了森林面积、蓄积量和覆盖率持续增长。

  但是,生态恶化的趋势没有根本扭转。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低下、分布不均。中国森林面积仅占世界的4.1%,森林蓄积量仅占世界的2.9%,远不能满足占世界22%人口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特别是人口、经济高增长对森林资源造成巨大消耗并将形成更大的压力。过去五十年,全国共消耗森林资源100亿立方米。今后五十年,仅按现在年均森林消耗量3.7亿立方米计,森林资源消耗量至少需要185亿立方米,为现有森林总量的1.6倍。由于森林植被稀少,沙漠化和水土流失加剧。全国沙漠化土地达1.7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8.2%,受沙漠化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水土流失面积达3.6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38.2%,每年流失土壤50亿吨。

  林业现状说明,林业发展与维护生态安全的要求极不适应。按照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今后五十年森林覆盖率要提高到26%以上,需净增森林面积9066万公顷。由于要弥补100多亿立方米的资源消耗,新造的成林面积相当于2.12亿公顷,按照原有速度,完成这一任务需要140年。为此,中国政府决定,实施以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带动林业跨越式发展的林业发展战略,缩短在常规状态下恢复和发展森林资源所需的时间,用50年完成在常规状态下需要100多年才能完成的生态建设任务,使中国林业早日跨入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26%以上,从根本上改变生态面貌,实现山川秀美。

  六大工程是林业迈向新世纪的航空母舰,为林业跨越式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六大工程的布局是: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主要解决天然林的休养生息和恢复发展问题。工程实施范围包括: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和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的17个省区市的734个县和167个森工局。从2000-2010年主要实现三大目标:一是切实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全面停止天然林的商品性采伐,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按计划调减木材产量1990.5万立方米,对9420万公顷森林严加保护;二是加快森林资源培育步伐。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新增林草面积1466万公顷,其中新增森林面积86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增加3.72个百分点;三是妥善分流安置工程区内富余职工74.1万人。

  退耕还林工程。主要解决重点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工程覆盖了24个省区市。规划在2001-2010年间,完成退耕还林1466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733万公顷。工程建成后工程区将增加林草覆盖率5个百分点,水土流失控制面积8666万公顷,防风固沙控制面积1.03亿公顷。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主要解决首都周围地区的风沙危害问题。工程建设范围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5省区市的75个县,总面积为46万平方公里。计划在2001-2010年间,完成退耕还林263万公顷,营林造林494万公顷,治理草地面积1063万公顷,修建水利配套设施11.38万处,小流域综合治理2.3万平方公里,生态移民18万人。工程建成后龙八国际,森林覆盖率将达到19.44%,增加8.27个百分点,京津地区的生态将大为改观。

  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主要解决三北地区的防沙治沙问题和其他地区各不相同的生态问题。具体包括三北防护林第四期工程,长江、沿海、珠江防护林二期工程和太行山、平原绿化二期工程。三北防护林第四期工程已全面启动,重点是防沙治沙,范围包括我国三北地区13个省区市的590个县。计划在2001-2010年间,完成造林946万公顷,治理沙化土地130万公顷。工程建成后,将使工程区内的森林覆盖率净增1.84个百分点,使近1133万公顷农田得到庇护,1266万公顷沙化、盐渍化、退化草场得到保护和恢复。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范围涉及我国31个省区市的有关地区。计划在2001-2010年间,完成造林1800万公顷,改造低效防护林733万公顷,管护好现有森林3733万公顷。

  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主要解决物种保护、自然保护林业、湿地保护等问题。计划在2001-2010年间,抓好三个重点:一是建成大熊猫、金丝猴、藏羚羊、兰科植物等15个野生动植物保护项目;二是建成200个典型的森林、湿地和荒漠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项目,32个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示范项目,5万个自然保护小区;三是建成国家野生动植物种质资源基因库、野生动植物国家科研体系和有关监测网络。到2010年,使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1800个,其中国家级220个,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达到16.14%。

  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主要解决木材供应问题。同时减轻木材需求对森林资源的压力。工程布局于我国400毫米等雨量线年间,分三期建立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近1333万公顷。工程建成后,每年能提供木材1.3亿立方米,约占我国当时商品材消费量的40%,使我国木材供需基本趋于平衡。

  六大工程规划范围覆盖了全国97%以上的县,规划造林任务达7600万公顷,工程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投资之巨为历史所罕见,其中四项工程的规模都超过了前苏联的改造大自然计划、美国的大草原林业工程和北非五国的绿色坝工程。

  六大工程建设从试点和启动以来,取得重要进展。天然林保护工程区9266万公顷森林得到有效管护龙八国际,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60%,新增森林面积633万公顷,净增蓄积量1.86亿立方米。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13个省区市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品性采伐,东北、内蒙古等国有林区调减木材产量763万立方米,53万林区职工顺利实现转岗分流。退耕还林工程完成还林面积和荒山荒地造林面积216万公顷,经国家林业局核查,2000年度面积核实率97.56%,合格率87.36%。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新建自然保护区167处,使森林和野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1156处,总面积1.16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2.09%。三北防护林工程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158万公顷。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完成治理任务90万公顷。

  以六大工程实施为标志,中国林业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林业建设,将贯彻生态效益优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的指导思想,加快发展,大力推进五个历史性转变。

  一是由以产业为主向以公益事业为主的转变。过去中国林业曾经被定位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进入新世纪,森林在生态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受到空前关注。国务院批准的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完全纳入了社会公共工程范畴,这标志着林业定位从以产业为主转向以公益事业为主。

  二是由无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向有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的转变。2001年,国家林业局和财政部决定,在11个省区的660个县级单位和2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先行试点,面积为1333万公顷。这一制度的推行,标志着中国无偿使用森林生态价值的历史宣告结束,开始进入有偿使用森林生态价值的新阶段。

  三是由毁林开荒向退耕还林的转变。过去,毁林开荒对解决粮食问题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成为生态恶化的重要原因。为治理水土流失,在1999年开始进行退耕还林工程试点的基础上,今年初全面启动。从毁林开荒到退耕还林,从以粮为纲到以粮食换森林,这是中国林业发展史上一个重大转变。

  四是由采伐天然林为主逐步向采伐人工林为主的转变。天然林一直是中国最主要的木材生产基地。随着六大工程的实施,天然林将受到严格保护。不仅如此,为了培育更多的天然林资源,造林方式也正在由以人工造林为主向以封山育林为主,封山育林、飞播造林、人工造林相结合转变。同时,天然林采伐量大幅度下降,人工林采伐量比重增加,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逐步过渡到以采伐人工林为主的新阶段。

  五是由部门办林业向社会办林业的转变。六大工程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地方各级政府制订了实施方案,落实具体措施。社会各界对工程建设提出了许多建议。积极参与六大工程建设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