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在中国农业科学院青岛特种作物研究中心试验基地学习昆虫知识。新华社发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
科学教育,也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之一。如何更好地推进科学教育,上好科学教育第一课?我们来听听代表委员们怎么说。
近年来,科学教育被纳入基础教育各阶段,教育部等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举措,推进科学教育落地生根。各地中小学探索了多种方式,推进科学教育开花结果。科学教育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有力抓手。
“科学教育不仅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能播撒科学种子,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培养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河北省廊坊市大厂回族自治县城区第二小学副校长张艳秋代表如是说。
在张艳秋代表看来,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已成社会共识,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问题。“部分中小学由于师资、设备等条件限制,难以提供高质量科学教育。同时,科学教材部分内容已滞后于科技发展,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为传统,缺乏创新和互动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刘林委员长期关注科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他在调研中发现,当前中小学科学教育的顶层设计不够精细,规划引领作用有待进一步强化;科学教育资源开拓不够,社会力量参与科学教育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科学教育的软硬件建设还需不断提升。”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高金凤委员表示,目前,中小学科学实验室及实验资源配比不足,城乡、区域不均衡性较为明显,实验员配置缺乏,导致学生实验效果大打折扣。同时,科学教师的专职率、专业率、对口率较低,兼职教师稳定性差,教师主动从教的意愿不强。
“规划先行。”刘林委员指出,国家相关部门可制定关于科学教育的发展专项规划,并将其纳入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中,充分发挥顶层设计的引领作用。
高金凤委员表示,应将科学教育资源配置情况纳入政府督导项目,对各省市小学科学教育资源配置情况实施督导。
“多样化行动、校内外协同”是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委员点出的破题关键点。倪闽景委员指出,学校应增设更多的科技类兴趣小组和创新实验室,尝试使用各种新兴的教学技术和方法。同时,在校科学课程应更强调知识性、系统性和基础性,以形成学生的基本思维能力;校外课程则应更注重实践性、时代性与多样性,以培养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建议中小学生每周都要走出校园,到社会大课堂调研实践,鼓励社会开展各种科技类实践活动和比赛。
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还要加强科学教育课程教材体系与教师队伍建设。
张艳秋代表建议,进一步健全课程教材体系,加强课程标准及教材修订完善工作,以适应科技发展趋势,增加学生知识储备。加大对科学教育的投入,提升师资水平,更新实验设备,为科学教育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
“立足新目标新要求,重新修订中小学科学教育教材,创新课程体系,并督促各地各校落实教材、课程配套实验实训条件,避免‘黑板上做实验’。”刘林委员说。
倪闽景委员对此表示赞同:“只靠听、看、说,不可能培育出真正的科创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大实验教学投入,改变以讲故事、看实验尊龙凯时app、做习题为主的科学教育方式。”
高金凤委员将目光聚焦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她表示,建设一支“爱教、适教、乐教”的科学教师队伍颇为关键。“现阶段,可以通过‘校内转岗、区域培训、校外众筹’等方式充实、优化科学教师队伍。设立科学教师初始职业津贴、兼职教师‘持续任教奖’,增进专兼职科学教师职业身份认同感,激励教师持续从事科学教育工作。条件成熟时,建议将实验员纳入教师职称晋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