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连续两起伪私募拿着巨额资金跑路的消息震惊金融圈!“金融巨骗”在全球都屡见不鲜,2014年东窗事发的麦道夫证券欺诈案更是涉资500亿美元。伪私募、假项目等,这类给投资者许以高额回报,但让投资者本金有去无回的“财富陷阱”,如何才能防得住?
事实上,价值投资之父格雷厄姆早在80多年前就说过:“不要让任何人来管理你的业务,除非你能够足够细致地监控并理解他的投资行为;或者你在内心中有很强的理由相信他的品格和能力。”
私募是一种基于相信对方品格和能力的情况下,熟人之间的一种委托理财。而有些私募产品层层嵌套,投资人连真正将财富委托给了谁都不清楚的情况下,一个高息的空头支票就能让他们轻率地将资金委托出去。
投资人自己才是自己财富守护的第一责任人。尽管金融诈骗分子最后都会受到法律的严惩,但他们到手的资金一般早已挥霍一空,最终还是投资人自己吞下巨额财富损失的苦果。
正如英国古谚说的,一盎司的预防,胜过一磅的治愈。这四条由格雷厄姆提出的财富准则值得对照牢记。
格雷厄姆的准则是,不要其他任何人管理你的业务,除非你能够足够细致地监控并理解他的行为;或者你在内心中有很强的理由相信他的品格和能力。对投资者而言,这条准则决定了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让别人为自己做出投资决策。
我们来回顾下,巴菲特早年为他人理财的模式。首先巴菲特的投资人都在自己的亲朋好友圈,他在25岁时成立的第一家巴菲特合伙人公司,管理资金为105000美元。巴菲特自己是普通合伙人,还有四位家族成员和两位密友——他们都是巴菲特确认会信任他的人——巴菲特的岳父、巴菲特的姐姐和姐夫、巴菲特的姑姑,还有他在沃顿商学院的室友、巴菲特儿时的玩伴。
巴菲特的投资才能在亲朋好友中早有展现。比如,他在21岁时就将自己财富的75%投资在长期大牛股盖克保险身上,并将盖克保险推荐给自己的亲朋好友;他著名的可可豆套利案几乎万无一失,他把一家公司的股票换成可可豆,然后卖掉可可豆,每股可以赚2美元,而花费的成本仅是地铁票、时间和思考;他挖掘的有大量隐含资产的联合电车公司,让他一笔赚进了2万美元,巴菲特家族历史上还没有人能一笔赚2万美元,这笔钱是一般人平均年收入的好几倍。
“4%以上的收益我拿一半,4%以下的收益我收1/4。因此,如果不赔不赚,我就会亏钱,而且我的赔偿损失的责任并不局限于我的资本,它是无限责任的。”巴菲特自己的利益与合伙人的利益紧密相关。
投资最大的风险是本金损失风险,这就要求安全信任投资管理人的品格和能力,且双方利益完全一致,这才是投资理财产品的首要原则。
在金融诈骗当中,看似无波动的固收产品是诈骗高发区。比如2015年底东窗事发的E租宝就靠着虚构投资项目,口头承诺预期年化收益9%-14.2%不等的利息,引诱投资者上当,最终总投资人数90.95万人,非法集资500多亿。
在最近曝出的连续两起伪私募跑路案中,投资者也是看似每年被口头许以高额固定收益率。在著名的麦道夫金融诈骗案中,他每年给投资者的回报也是10%多一点,但这种借新钱还旧钱的庞氏骗局最终会碰到玩不下去的一天,骗局曝光时投资者的损失是500亿美元。
格雷厄姆的准则是,如果没有可靠的计算表明某项业务(产品的制造或交易)获得合理利润的机会较大就不要涉足这项业务,尤其是要远离那些利益不大,亏损却很严重的业务。对于积极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他的业务利润不应该建立在乐观情绪的基础上,而应该建立在计算的基础上。对于每一位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当他局限于不大的回报时(至少以前的传统债券或优先股投资就是这样的),必须有信服的证据表明,他的本金没有面临巨大的风险。
老千股、虚拟币等也是吞噬投资者财富的陷阱,深陷此类陷阱的投资者绝大多数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只是看到了短期涨幅的诱惑,就失去了思考能力,如飞蛾扑火般地前赴后继。
格雷厄姆的准则是,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即通晓自己的业务,对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不要试图通过证券来获得“商业利润”(超过正常的利息和股息收益的回报),除非你足够了解证券价值,正如你在准备生产和经营时了解相关商品的价值一样。
投资者要多想想收益的来源,如果收益不是来自可靠的利息或股息收益,而是来自交易,来自博弈,即使史上最伟大的股票作手利弗摩尔也有将利润还回去的一天。虚拟币、老千股等都是需要有人接盘才能玩得下去的游戏。如果投资的逻辑不可靠,我们就会将本金置于危险境地。
在市场情绪狂热时入场,也是失去财富的主要原因。比如,在2000年的互联网世纪泡沫中,在郁金香世纪尊龙凯时app泡沫中,在南海世纪泡沫中,当周围的人都失去理智,貌似发了大财一样,投资者一定不要失去相信自己的勇气。当事情好到不像真的一样时,大概率这个事情就不是真的,投资者一定不要失去判断尊龙凯时app常识的能力,否则泡沫将无情吞噬你的财富。
格雷厄姆的准则是,要有勇气相信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如果你根据事实得出了结论,而且你知道自己的判断是可靠的,那么就照此行事尊龙凯时app,即使其他人会迟疑或反对。
巴菲特在1969年美股市场泡沫时期,急流勇退,在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时期,拒绝跟风参与,即使自己的投资业绩一时落后于大市,他也不会去参与一个自己看不懂的游戏。